


01
EUA認證到期
EUA製造認證到期,6/30之後可以繼續使用嗎?
依衛福部於2023年3月13日最新公文來函指示,艾卡爾新冠病毒家用核酸分析儀仍可作為居家檢測使用,檢測結果可做為日常自我疫情監測。 檢測套組將提供販售至產品有效期限為止,請洽官方客服進行預購。
為什麼我的機台沒有跳出更新訊息?
若您所使用的機台版本為V0.25M / V0.26L,因版本限制無法線上更新 ( 版本可由螢幕點選功能「設定」→「軟體更新」確認 ) 請立即與官方客服聯繫,我們將免費為您換機。
02
長新冠
為什麼會有長新冠(機理為何)?
目前造成長新冠的原因不明,推測可能跟病患本身的高風險因素有關(如高血壓、抽菸、糖尿病和肥胖等等)。
此外,研究顯示:
1.SARS-CoV-2可能會再次活躍,導致病徵再次出現。
2.過度活躍的免疫細胞可能會釋放高質量的發炎物質,從而傷害器官和組織。
3.確診感染可能導致免疫系統開始產生攻擊人體自身器官和組織的自身抗體。
病徵可能是由這些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組合引起的,對這些因素的研究正在進行中。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https://covid19.nih.gov/covid-19-topics/long-covid
此外,研究顯示:
1.SARS-CoV-2可能會再次活躍,導致病徵再次出現。
2.過度活躍的免疫細胞可能會釋放高質量的發炎物質,從而傷害器官和組織。
3.確診感染可能導致免疫系統開始產生攻擊人體自身器官和組織的自身抗體。
病徵可能是由這些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組合引起的,對這些因素的研究正在進行中。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https://covid19.nih.gov/covid-19-topics/long-covid
長新冠的定義為何?
根據WHO定義,在COVID-19確診後3個月內,出現無法透過其他檢測找出原因的症狀,且症狀維持超過2個月,即為長新冠。
該症狀可能是從剛開始感染就存在的,或者康復後才出現,症狀包含疲勞、呼吸急促和認知障礙等。
資料來源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long-term-effects/index.html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2019-nCoV-Post_COVID-19_condition-Clinical_case_definition-2021.1
https://www.who.int/europe/news-room/fact-sheets/item/post-covid-19-condition
該症狀可能是從剛開始感染就存在的,或者康復後才出現,症狀包含疲勞、呼吸急促和認知障礙等。
資料來源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long-term-effects/index.html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2019-nCoV-Post_COVID-19_condition-Clinical_case_definition-2021.1
https://www.who.int/europe/news-room/fact-sheets/item/post-covid-19-condition
長新冠能夠痊癒嗎? 需經歷多少時間?
長新冠症狀過於複雜多樣,部分症狀如嗅味覺失調,約60-80%的病患可在1年內逐漸恢復,其他大部分症狀的成因、病程和治療方法仍不明確。因此需經歷多少時間痊癒目前也待研究中。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長新冠好發族群為哪些人?小孩也會患上長新冠嗎?
目前長新冠無明顯好發族群,但長新冠風險因素包含: 女性、高齡者、罹患COVID-19病徵的嚴重程度、對感染的免疫反應、未完全接種 COVID-19 疫苗、SARS-CoV-2變種、原先存在的健康狀况,如糖尿病、肺部問題、自身免疫疾病或肥胖症 。
小孩和青少年也可能患上長新冠,症狀與成人長新冠類似,不過需特別注意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https://covid19.nih.gov/covid-19-topics/long-covid
小孩和青少年也可能患上長新冠,症狀與成人長新冠類似,不過需特別注意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https://covid19.nih.gov/covid-19-topics/long-covid
如何避免長新冠發生在自己身上? 確診中的人,能不能做些什麼事來避免長新冠?
目前無科學證實的方法,讓已確診新冠病患有效避免長新冠,避免長新冠的最佳方法就是避免感染COVID-19。
WHO列舉以下例子如何有效預防感染covid-19: 接種COVID-19疫苗、配戴合身口罩、定期洗手、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確保室內空間通風良好 。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https://www.who.int/europe/news-room/fact-sheets/item/post-covid-19-condition
WHO列舉以下例子如何有效預防感染covid-19: 接種COVID-19疫苗、配戴合身口罩、定期洗手、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確保室內空間通風良好 。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https://www.who.int/europe/news-room/fact-sheets/item/post-covid-19-condition
長新冠的症狀該如何治療,或是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目前長新冠的治療以輔助療法為主,例如透過呼吸訓練和緩和症狀藥物等方式,更多新的治療方式仍須等待臨床研究的結果。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疫苗對於長新冠有保護作用嗎?
以疫苗可以降低感染和重症風險的角度來看,是有可能降低造成長新冠的風險,然而相關的研究仍在持續中,尚未實證。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無症狀或是輕症感染者也會出現長新冠嗎?
大部分長新冠症狀來自於SARS-CoV-2攻擊多種器官組織(包含心肺、神經系統、肝臟等)造成的損傷,以及持續的疼痛和疲勞影響心理健康。而疫情帶來的恐慌、死亡、隔離政策以及治療相關行為也可能造成PTSD等心理疾病,因此輕重症患者都可能產生長新冠的症狀。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資料來源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vid-long-haulers-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03
復陽與重複感染
什麼是重複感染? 什麼是復陽(COVID-19反彈)?
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定義,距前一次發病日或採檢日14天起至3個月內,如原慢性症狀惡化、或出現發燒或有新呼吸道症狀,且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Ct值<27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並經臨床醫師診斷,即為「重複感染」。
而復陽是指距前一次發病日起14天內,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者,原則視為同一病程。
資料來源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3Vs3iK0p5Bgg4Z4L2FrjLQ?typeid=9
而復陽是指距前一次發病日起14天內,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者,原則視為同一病程。
資料來源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3Vs3iK0p5Bgg4Z4L2FrjLQ?typeid=9
什麼是COVID-19反彈?
COVID-19反彈是指當COVID-19患者的病情已經好轉,但於康復後的2-8天內又開始出現症狀。他們也可能再次出現陽性的檢測結果。無論接受COVID-19治療的個人和未接受治療的個人身上都可能出現COVID-19反彈的情況。
為什麼會發生COVID-19反彈?
目前尚不清楚發生COVID-19反彈的原因。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DC) 和其他機構正在審查有關反彈病例的資料並收集病例報告,以更好地理解COVID-19反彈。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人們對COVID-19有強烈的免疫反應時,可能會發生反彈。其他研究也在進行中,以試圖更好地理解反彈發生的原因以及反彈患者感染他人的頻率。
如果我出現反彈,我需要怎麼處置?需要服用藥物嗎 ?
如果在結束隔離期後,你的COVID-19症狀復發或加重,則必須再次將自己與他人隔開。你可以在COVID- 19反彈開始的5天後結束隔離期,前提是你已至少24小時沒有發燒,且症狀正在改善。為了保護他人,在你的COVID-19反彈開始後的至少10天內,當有他人在周圍時,請佩戴具有高度防護性的口罩。
即使有些人可能會出現COVID-19反彈,我們仍然強烈建議出現症狀的COVID-19患者和有更高風險罹患嚴重疾病的個人接受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方法(如Paxlovid和molnupiravir)可以幫助人們免於住院,防止他們死亡。
即使有些人可能會出現COVID-19反彈,我們仍然強烈建議出現症狀的COVID-19患者和有更高風險罹患嚴重疾病的個人接受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方法(如Paxlovid和molnupiravir)可以幫助人們免於住院,防止他們死亡。
什麼人比較容易二次感染? 二次感染會比第一次更嚴重嗎 ?
國內相關研究指出,重複感染比率為3%,國內重複感染的中重症占比約為0.8%,比一般整體感染的中重症占比約為0.45%高一點,原因可能是重複感染族群以脆弱族群較多,而這會在進一步嚴密觀察及分析。
美國分析約569萬份病例資料可見得,再次感染對各器官/身心影響增加的影響中,以對於病人的精神壓力影響最大。
肺臟:增加5.0%的肺臟疾病
心臟:增加5.0%的心臟疾病
血液:增加2.6%的血液疾病
疲憊:增加3.3%的心力憔悴
精神:增加12.1%的精神壓力
糖尿病:增加2.2%的糖尿病
神經系統:增加3.6%神經疾病
資料來源
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1749502/v1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757897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style/blog/3010028
美國分析約569萬份病例資料可見得,再次感染對各器官/身心影響增加的影響中,以對於病人的精神壓力影響最大。
肺臟:增加5.0%的肺臟疾病
心臟:增加5.0%的心臟疾病
血液:增加2.6%的血液疾病
疲憊:增加3.3%的心力憔悴
精神:增加12.1%的精神壓力
糖尿病:增加2.2%的糖尿病
神經系統:增加3.6%神經疾病
資料來源
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1749502/v1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757897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style/blog/3010028
打過疫苗就不會二次感染嗎?
美國CDC最近研究指出,在Alpha、Delta流行時期,打滿2劑疫苗,防止再次感染引起住院的保護力為47%;打滿3劑(加強劑)的保護力則為57%。在Omicron病毒流行期間,打滿2劑疫苗,可防止再次感染引起住院的保護力為35%,打滿第3劑(加強劑)的保護力為68%。
疫苗接種,尤其是打滿第3劑(加強劑),是很重要關鍵的。
資料來源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style/blog/3010028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1/wr/mm7115e2.htm?s_cid=mm7115e2_w#contribAff
疫苗接種,尤其是打滿第3劑(加強劑),是很重要關鍵的。
資料來源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style/blog/3010028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1/wr/mm7115e2.htm?s_cid=mm7115e2_w#contribAff
什麼是Paxlovid反彈?
美國 CDC 指出服用 Paxlovid 的人,在完成治療後可能會出現反彈情況,稱之為「Paxlovid 反彈」(Paxlovid rebound),會使人仍具有傳染性或檢測出陽性,國內也有1至2%的民眾出現反彈現象。 根據國外研究數據觀察,Paxlovid 反彈通常在完成口服藥5 天療程中,約 2 到 8 天出現,反彈症狀在發病後平均 3 天消失,有些病例會出現症狀反反覆覆的情況,比如某一天覺得狀況好轉,但隔天又感覺更加不適。
資料來源
https://heho.com.tw/archives/235840
資料來源
https://heho.com.tw/archives/235840
04
產品說明
請問有沒有販賣”口水採檢” 的版本?
Omicron 的病毒特性在初期鼻腔的病毒量較多, 鼻腔能夠及早發現感染, 為了可以幫助民眾儘早篩檢出病毒, 富佳先以鼻腔測試推出家用版PCR檢測。PCR 技術亦可檢測其他病毒, 研發團隊也正在開發其他篩檢試劑, 如未來有病毒可透過口水檢測, 富佳也會推出對應的口水檢測套組。
分析儀該如何學習使用?
分析儀可根據使用說明書、機台上螢幕、教學影片,學習如何操作。如果有必要,可由客服人員線上教學。
05
訂購及運送
06
產品使用問題
是否有教學影片?
可掃描使用說明書上操作影片 QR Code 觀看操作影片教學,若有疑問請撥打客服專線 0800-095-888
測試過程中,分析儀突然自動關機,該怎麼辦?
請拔掉電源線並重新接上,接著重新開機,若已正常開機,請重新測試;若依舊無反應,請撥打客服專線 0800-095-888 或通過Line官方帳號尋求客服協助。
怎麼註冊帳號?
手機掃螢幕上的QR碼或登入本網址。
如何解讀分析儀的測試結果?
1. 結果畫面顯示為「檢出」,表示受測檢體檢測出SARS-CoV-2的病毒核酸,意味您很有可能感染COVID-19。
2. 結果畫面顯示為「未檢出」,表示受測檢體中未檢測出SARS-CoV-2的病毒核酸
3. 結果畫面顯示為「測試無效」,表示測試過程發生非預期的錯誤,需要重新檢測。
4. 結果畫面顯示為「無定論」,表示無法排除可能為細菌感染或與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的干擾,因此需要重新檢測。
2. 結果畫面顯示為「未檢出」,表示受測檢體中未檢測出SARS-CoV-2的病毒核酸
3. 結果畫面顯示為「測試無效」,表示測試過程發生非預期的錯誤,需要重新檢測。
4. 結果畫面顯示為「無定論」,表示無法排除可能為細菌感染或與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的干擾,因此需要重新檢測。
測試完成後,使用過的檢測套件組該怎麼丟棄?
如檢測結果為陽性,請將本次測試的檢體和使用過的套件妥善密封,交付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行醫療廢棄物處理。
如檢驗結果為陰性,請將檢體及檢測裝置放在夾鏈袋處理,並將所有測試包材料丟棄在垃圾桶內。
如檢驗結果為陰性,請將檢體及檢測裝置放在夾鏈袋處理,並將所有測試包材料丟棄在垃圾桶內。
07
陽性結果處置流程
請問如何向醫師說明這台家用 PCR 產品?
本產品已於2022/05/20通過台灣EUA核准,防疫專案核准製造第1110805250號 。並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本(111)年6月21日修訂並開始適用之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定義,民眾使用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核准通過之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驗試劑檢測陽性,並經醫師確認,為確定病例。
請問醫師若不認定檢測結果怎麼辦?
指揮中心本年6月21日以 肺中指字第1113700358號 函知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副知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台灣醫院協會。若醫師拒絕評估,可向各地衛生局申訴。
請問確診後,我可以吃什麼?

資料來源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9582066
專門為失去嗅覺的人提供支持的英國慈善機構Abscent的首席執行官: 奧克利
營養師英國飲食協會發言人: 傑克遜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338394
營養師: 高敏敏
https://heho.com.tw/archives/216006
營養師: 陳筠臻
https://reurl.cc/4pY3mv
營養師: 范縈渝
營養師: 黃淑敏
請問長新冠怎麼辦?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
https://covid19.mohw.gov.tw/ch/cp-5423-67281-205.html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COVID-19常見問題專區
https://www.ntuh.gov.tw/COVID19-QA/Faq.action?q_type=A09&fid=2114&agroup=a#2114
08